李艳丽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幸福是什么呢?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幸福?今天让我们了解一门关于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它是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并且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最终使人类走向幸福。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特曼(Terman)及荣格等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步入20世纪50年代,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却相对落后,负面心理层出不穷。因此,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就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他研究的人本主义思潮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积极心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98年11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一次积极心理学高峰会议明确了积极心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积极心理学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从美国扩展到加拿大、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但真正让普通人了解积极心理学的是泰本·沙哈(Tal Ben-Shahar)教授,2006年他在哈佛大学开设的“积极心理学”成为哈佛学子喜欢的课程。他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一度被誉为“人生导师”,并且他的课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也被称为“摸得着的幸福”。
泰本·沙哈认为幸福是由50%的基因,40%内在条件,10%外在因素决定的。特别是财富、升迁、住所的改善,这些看似重要的因素,其实对幸福的影响微乎其微。改变内因首先要具有积极的人格,其特征是要有正性的利己特征、具有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从而使他们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不利的社会环境,也能应付自如。
变成积极者,获得幸福我们要做到:
1.心存感激:把感恩当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就能把自己培养成积极者。
2.帮助他人:可以是随机的或有系统的,对朋友或陌生人提供帮助,会让自己感觉很慷慨、很有能力,也会赢得别人的笑脸、赞许及仁慈回馈。这些都会让人感觉快乐。
3.品尝乐趣:多注意美好的事物,例如美丽的风景、和煦的阳光。心理学家建议,不妨将快乐时光如照相一般“印存脑海中”,在痛苦时回味。
4.感戴良师:如果有人在你的人生十字路口予以指引,要记得感恩。
5.学习宽恕: 对伤害与误解你的人,放下怒气与怨恨,宽恕能让你继续前行。
6.爱家爱友: 对生活满意与否,其实与钱财、头衔关系不大。多花点时间与精力在朋友与亲人身上。
7.照顾身体: 睡眠充足、运动、伸展四肢、笑口常开都可暂时改善心情。经常如此会让你对生活感到满意。
8.让组织充满活力: 积极的内部环境,释放企业内在活力和潜力,能明显增加抵抗外界困难的免疫力。当我们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能付出努力,对目标锲而不舍,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