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 主任医师 肖联平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腿先出毛病就在膝盖上。而如今,膝关节疾病已经不是老年人的“专病”,越来越多的中年人也受到了膝关节疾病的困扰。45岁以上人群是膝关节疾病的主要患病群,其中以50~60岁更为多见。
膝关节疾病让很多中老年朋友备受折磨,走路走远了不行,有的人上厕所都成了问题。然而,人们面对这样的疾病却是误区重重,往往是“一忍再忍”,要不就是以超负荷的运动量来试图治好“腿病”。这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膝关节疾病患者要切记省着用关节,必要时要考虑及时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
膝关节容易老化
膝盖承受着身体几乎所有的重量,无论是运动、步行、上下楼梯等,关节软骨每天都承受着各种活动引起的重量和冲击力,是所有关节中“压力”大。人体从35岁开始,关节软骨就开始退化,逐渐出现酸胀、疼痛的感觉。随着年龄增长,血液循环及肌肉变弱,关节部位因润滑液分泌减少而变干,软组织的弹性减弱,更易受到拉伤的威胁,同时软骨变得易剥落;半月板也开始退化并缺乏重建的能力,这个问题因体重增加而恶化。生理结构如曲腿、平足、下坠的脚踝、内八字,这些天生因素加上经常受伤,都会造成膝盖背离生理运行轨道。肌肉使用某项运动或练习过多会造成肌肉组织比例不协调,导致膝关节不稳定。
膝关节疾病不能一味“忍”
面对膝关节疾病带来的疼痛与生活不便,很多患者总是采取“一忍再忍”的态度。老年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应以减少关节负重和大幅度活动为主,以延缓病变进程,但是如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又加之关节软骨剥脱、坏死、关节退变畸形功能障碍者,在全身能耐受手术的条件下,建议患者及时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这是目前公认的消除疼痛、矫正畸形、改善功能有效的方法。
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患者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目前我国每年膝髋关节置换手术约有20万台,且数量每年都在上升,可以说,关节置换术经过几十年的临床验证,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最近十年,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率已经超过90%,更有80%以上的患者可以正常使用植入的假体长达20年以上,甚至伴随其终生。膝关节置换手术是老年人在骨关节炎晚期会采取的一种治疗方式,在目前来说已经是十分成熟稳定的,适合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般来说,这种手术术后2-3天就可以下地锻炼行走。
别让运动损伤膝关节
很多膝关节不好的中老年人热衷于锻炼身体,每天到公园里踢毽子、慢跑等,试图以运动治好关节病。其实,中老年朋友一定要切忌跑步、跳绳、羽毛球等负荷大的运动,以跑步来说,当身体触及地面那一刻,膝关节承受重量将是自身体重的100倍,长此的锻炼不仅不会达到健身的效果,反而会更大程度的造成膝关节损伤。市民可以选择慢走、游泳等震动性小的项目。同时,在上下楼、骑自行车时,都应注意关节的保护。
另外,由于膝关节是“皮包骨头”,缺少肌肉及脂肪的保护,得不到充足的热量供应,因而温度比身体其他部位低,做好防寒保暖很重要。造成膝盖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关节长期的磨损、负重和老化,再加上钙质的流失,很多体型偏胖的中老年女性是膝关节炎的主要受害者。因此控制体重是减轻膝关节负重直接的方法,对缓解关节老化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