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是心脏在每个运动周期中的生物电变化过程,是心脏往复活动的表现,是一种迅速、简便、安全、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心电图检查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心肌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包炎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心电图检查可应用于对各种心律失常、心室心房肥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疾病的检查;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和发展过程和心房、心室的功能结构情况;还能发现其他检查所不能发现的Brugada综合征、长QT和短QT综合征等,这些也是引发猝死的原因。但需要注意的是心电图检查并不是万能的,有些心肌的损伤和功能的缺陷并不总能显示出来。对于心脏方面的预防性检查还需要结合多种检查项目,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目前心电图已普遍地被临床医生们广泛应用。
究竟哪些患者需要做心电图检查呢?
凡是患者感到胸闷,心悸、心慌、头昏、眼花、心前区不适或疼痛等症状时都应做心电图检查。具体来说:
1.对于年龄较大、体格较胖、血压长期较高,以及血清胆固醇、血脂增高的人,即使无任何症状,也需进行心电图检查。
2.老年人因激动或饱餐等引起上腹部一过性疼痛时,应考虑心绞痛发作的可能,可描记心电图确定诊断。
3.对常表现为胸部灼烧感、闷胀感、压迫感、窒息感、沉重感、呼吸停顿感、刺痛、钝痛以及胸部无法描述的难受或表现为上肢无力、麻木、有蚁感等疼痛性质不典型的人,也应该及时去做心电图检查。 4.常感觉心悸、心慌、自觉心脏有停搏感的人,以及近期内患过较严重感染的人,应该去医院检查心电图。
5.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即使无心脏病症状,也应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便日后一旦发病时对照。
做心电图时患者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心电图检查注意事项:
1.不要有恐惧感做心电图时医生要在病人的胸前、脚上、手上接上电极导线,有些患者因此非常害怕,导致心动过速。实际上这些导线只是把心脏的生物电"引出来",正像拍照只是把人体的形象如实地记录下那样,所以不要有恐惧感。
2.应在安静时进行因肌肉活动都会产生生物电,所以检查时应当保持安静。特别是儿科患者,当小儿啼哭、深呼吸、四肢乱动时,均会影响心电图的结果。必要时可先给患儿吃些镇静药,以防止因其他肌肉活动而引起的干扰。
3.避免药物影响有些药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电图的结果,例如洋地黄、奎尼西等。由于药物影响心肌的代谢,从而影响心电图的图形。所以,患者应向医生讲明最近服药情况,以免误诊。
4.结果仅作参考和其他检查方法一样,心电图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它仅是在体表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正如有望远镜跳望远处景色一样,不一定都能看得十分清楚。譬如,左、右心室增大时,由于相反方向的两股电流可以相互抵消,这时记录到的心电图反而可能是"正常"的。所以,心电图是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手段,其结果还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综合分析,才能最后得出明确的诊断。
常见诊断术语的意义
1.窦性心律
日常工作中几乎90%以上的心电图诊断报告中都要出现“窦性心律”这个术语,另许多患者感到不解,以为自己得了重病,造成不必要的紧张焦虑。其实,在心脏右心房上有一个特殊的小结节,由特殊细胞构成,叫做窦房结。它可以自动地、有节律地产生电激动,然后按心脏传导组织的顺序传送到心脏的各个部位,从而引起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人体正常的心跳就是从这里发出的,这就是心脏的“司令部”。窦房结每发生一次激动,心脏就跳动一次,在医学上称为“窦性心律”。所以,心脏正常的跳动就应该是窦性心律。
2.ST-T改变
心电图诊断报告中另一个高频词汇就是“ST-T改变”。是非特异性心肌复极异常的共同表现,大多数情况是由心肌缺血造成的。其他疾病如心肌病,心肌炎,瓣膜病,心包炎,脑血管意外(尤其是颅内出血)等均可以出现此类ST-T改变。低钾,高钾等电解质紊乱,药物(洋地黄,奎尼丁等)影响以及自主神经调节障碍也可以引起非特异ST-T改变。此外,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症等可引起继发性心ST-T改变。因此,在作出心肌缺血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诊断之前必须结合临床资料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
平时要注意控制血脂,如减少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即非鱼类的动物脂肪都可以归为此类)的摄入,摄入不饱和脂肪酸(鱼类)进行取代,原理是高脂饮食高血脂症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冠心病。控制吸烟,原理同上。注意休息,合理锻炼,选择较轻强度的锻炼种类,如散步,骑自行车,慢跑等,有益身心健康。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增强心肺功能,可以降低心脏疾病的发病率。要注意心电图上ST-T改变常常提示一些无症状的病变(心肌缺血等),所以切不可掉以轻心要关爱自己的身体,要做更详细的检查和心电图随访,监测好自己的健康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