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室首页 科室介绍 科室文化 科室动态 医生介绍 特色诊疗 技术前沿 科研教学 健康教育 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 科室导航 >> 检验科 >> 特色诊疗
抗凝血酶AT
2015-09-24 16:42:53  来自: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一、简介: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曾称为抗凝血酶Ⅲ和肝素辅因子Ⅰ,AT主要由肝脏合成,是血浆中重要的生理性抗凝因子,可以中和凝血途径中凝血酶、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

  在临床上肝素广泛应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治疗及体外抗凝,因此,肝素作用的监测尤为重要:

  AT是肝素抗凝血过程的必需物质,在肝素存在下,AT的抗凝活性可以增加数千倍,当AT活性降低时,肝素的抗凝活性明显降低或失去活性,所以在肝素的治疗监测中,必须了解AT的水平,以防不必要的大剂量的肝素治疗及治疗无效。

  AT活性为70%时,肝素作用约降低65%。

  AT活性为50%时,肝素作用只有原来的1/5,应考虑补充AT。

  AT活性低于50%时,临床使用多大剂量的肝素也无法发挥抗凝作用。

  二、临床意义

   1.遗传性AT缺乏:

  遗传性AT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约1/5000,发病多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后、创伤后、感染后、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反复发生血栓。共同表现是对肝素的亲和力降低,从而对丝氨酸蛋白酶的灭活能力明显减弱。

   2.获得性AT缺乏:

  ①AT合成降低,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障碍,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常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

  ②AT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等。

  ③AT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妊高征等。

   3.AT水平增高:

  在血友病A和血友病B、口服抗凝药物、使用黄体酮类药物时

  三、临床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正常人体的凝血与抗凝血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若失平衡就会有出血或血栓形成的危险,AT是血浆中抑制凝血的关键物质。体内AT减少,是体内处于高凝状态的客观指标,相反体内AT增多,则易导致机体出血。因此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天津市医师协会

     检验医师分会

      天津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     物学临床研究分会

      天津市河东区卫生局

     临床质量控制中心

      中青年检验沙龙
 特色诊疗 更多
·急诊化验室特色诊疗项目
·微生物室特殊检查项目
·组学实验室特殊检查项目
·临床化验室特殊项目检查
·生化实验室特殊检查项目
·免疫室特色检查项目
·门诊化验室特色检查项目
 技术前沿 更多
·肝衰竭患者人工肝应用凝血因子分析
·易栓症的实验室检测
·自配试剂替代氨基酸分析仪进口...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法律责任 | 隐私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医院地址:天津市河东区津塘路83号 邮编:300170
电话:022-84112114 传真:022-84112095
备案序号:津ICP备05000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