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室首页 科室介绍 科室文化 科室动态 医生介绍 特色诊疗 技术前沿 科研教学 健康教育 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 科室导航 >> 检验科 >> 科研教学
血小板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2016-12-30 15:16:13  来自: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老年时代也随之而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疾病谱发生变化。建国初期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是传染病,之后为肿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心脑血管疾病逐渐上升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多半的机制都是血栓的形成,如因冠状动脉形成血栓导致的冠心病、脑血管、脑血栓等等都是由血栓引起的。同时,形成血栓的核心因素及第一要素就是血小板。

  凝血过程及血小板形成血栓的病理生理基础

  正常情况下,血液每天都在血管内流动,为机体输送氧气,进行气体交换、新陈代谢、抗炎等,而不会出现血栓的现象。但一旦出现问题时,血管内就会有血栓的形成,对受损部位进行止血。机体既能保证血液正常流动又不会凝固,而出现问题时又马上止血的原因是正常生命活动中,机体内存在一种非常复杂的而又统一对立的生理调节系统即抗凝系统和凝血系统。抗凝系统和促凝系统在神经和神经体液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可保证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物质处于正常作用,保证血管的完整性,保持血液呈液体状态,既不出血,也不形成血栓。在凝血系统中形成凝血抗凝对立统一系统的机制来源于血管特别是血管壁、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各种相关因子。其中血管壁包括血管壁的变化、血管壁的结构、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壁释放出的因子(促凝时释放促凝因子,抗凝时释放抗凝因子)。正常情况下机体以血管作为平台、以血管内皮细胞为总指挥调节血小板的功能,调节血浆中的各种因子变化,始终保持机体平衡。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均具有双重作用。出血时,促凝系统发挥作用,血管内皮细胞首先暴露胶原蛋白,胶原随后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粘附、聚集并释放凝血因子,这些凝血因子再激活其他一些相关因子,最后导致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进行止血。一旦止血成功后,血管修复了,就不再需要这些栓子,此时血管内皮细胞就释放纤溶因子,促使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的作用

  激活后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被激活后的功能主要有:粘附,血小板附着在某物体的表面;聚集,血小板相互间的粘附;变形,血小板形态变化,白色血栓形成;释放,释放血小板内容物,加强凝血因子、血小板、内皮细胞功能。其中,血小板这些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的是血小板表面上的各种受体,如与胶原结合的糖蛋白1、与粘附作用有关的糖蛋白Ⅰb、与聚集作用有关糖蛋白Ⅱb/Ⅲa、凝血酶的受体糖蛋白Ⅴ。受体被激活后,血小板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以及更加复杂的化学变化,构成了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基础。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的临床应用

  1.血小板病的实验诊断;

  2.血栓前状态的实验诊断;

  3.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监测;

  血小板检查项目

  (一)一般检查

  1.血小板计数;

  2. MPV;

  3.血块回缩试验。

  (二)血小板功能检查

  1.血小板粘附试验;

  2.血小板聚集试验;

  3.血小板粘附集聚试验;4.血栓弹力图。

  其中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有:(1)血小板集聚仪法; (2) VerifyNow仪法; (3)流式细胞术聚集法; (4)血小板粘附聚集试验用到的仪器为PF-100血小板粘附集聚仪。

  (三)特殊检查

  1.血小板释放物包括致密颗粒的释放(如血小板ATP释放,5-TH测定)和α颗粒释放(如PF4,β-TG,GMp-140)检查;

  2.血小板AA代谢(如TXB2,丙二醛)检查;

  3.血小板膜蛋白(如GP I,GP IIb和IIIa);

  4.血小板内钙流、钙波动检测。

  (侯静)

      天津市医师协会

     检验医师分会

      天津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     物学临床研究分会

      天津市河东区卫生局

     临床质量控制中心

      中青年检验沙龙
 特色诊疗 更多
·急诊化验室特色诊疗项目
·微生物室特殊检查项目
·组学实验室特殊检查项目
·临床化验室特殊项目检查
·生化实验室特殊检查项目
·免疫室特色检查项目
·门诊化验室特色检查项目
 技术前沿 更多
·肝衰竭患者人工肝应用凝血因子分析
·易栓症的实验室检测
·自配试剂替代氨基酸分析仪进口...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法律责任 | 隐私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医院地址:天津市河东区津塘路83号 邮编:300170
电话:022-84112114 传真:022-84112095
备案序号:津ICP备05000049号-1